1月17日炒股配资平台,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制造业投资增长9.2%,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4.4%。
从房地产投资来看,环比显示,房地产市场的积极信号已逐渐增强。去年1-12月全国住宅投资累计降幅与前11月持平,均为10.5%。自2024年9月24日起,一系列逆周期宏观政策组合拳政策效应已经在四季度继续显效。四季度5.4%的增速,确保了全年达成年初设定的5%左右的增长目标。本期嘉宾认为,扩大内需,打破思维定式从而激活经济新动能至关重要。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框架下,2025年投资如何发力需要打破常规。
何谓打破旧有思维定式?从多项政策出台到四季度亮眼数据,我们能获得什么经验?2025年投资结构有怎样的调整趋势?在中央强调的“惠民生”领域,投资将如何发力?如何理解稳楼市、稳股市的关系?赤字率调升会对房地产投资企稳起到怎样的作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25年如何体现?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
邢自强的主要观点:

走出以往路径依赖 打破“三大思维定式”正在进行中
推动微观主体对物价和资产价格预期进入正循环
2025年消费以旧换新规模可能翻番
拓展投资定义外延 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存量调整性机会层出不穷 三大方向或将释放大量投资空间
2025年将是走向正循环的承上启下之年
中央政府可以主动回购去库存 加速楼市止跌回稳
可考虑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货币政策在托底经济基础上 继续做好前瞻指引
走出以往路径依赖 打破“三大思维定式”正在进行中
第一财经:感谢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都知道你之前提到了一个观点:三个思维定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一个印象。随着现在各种政策出台之后,你觉得符合你之前的“打破三个定向思维的”预期吗?或者是你觉得它已经进行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了?
邢自强:您提到的这三大思维定势,我觉得随着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半只脚迈出了过去比较依赖的路径,开始试图去打破这个思维定势。
这两个思维定势分别是,财政上,过去我们对中央财政量入为出,比较谨慎。现在可能会看到2025年中央财政的预算赤字率大幅上一个台阶,显示了思维定势的变相的打破。其次就是在具体发力的方向上,过去20多年我们比较习惯供给端建设端,而不是搞消费需求端。但这块最近也有所改观,把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容增大,同时最近一些像公务员的加薪,我觉得是好事。它是一个信号作用,试图去打破通缩预期,也就显示了对消费的重视。
然而还有最后一层的思维定势,就是道德风险的拘泥。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是否会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比较及时地介入去处置风险。因为你去救什么主体,什么价格买什么资产,什么时候买,它有很多道德风险的考量,我觉得这一层还在观察,但是至少前两项已经有曙光了。
推动微观主体对物价和资产价格预期进入正循环
第一财经:这三方面接下来哪个可能会成为最大的一个突破点?
邢自强:我觉得最终要打破通缩,使得老百姓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预期进入正循环。刚才您提的三者缺一不可,它是一个三部曲的概念。
如果说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我们对通缩的认知深化之年,特别是9月24日以来的一系列增量政策,代表了认知的大幅升华。所以2025年也许是一个逐渐探索之年,我们在评估、试错,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根据社会民生反馈的演绎,逐渐增加力度。也许到2026年整体的组合和力度到位了,就一举打破通缩了。
2025年消费以旧换新规模有望翻番
第一财经:扩大内需当中投资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接下来投资的结构方面会有一个跟以往相比,我们可能更多的去投基础设施的话,已经有一些不同了?
邢自强:是。我预计在2025年总体的广义赤字率会比24年扩张个2万亿人民币左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逐步转向对消费端发力。
譬如说消费品以旧换新去年只做了1500亿,今年很可能翻番,做3000亿甚至更大的规模,把手机等一些快速消费品也纳入进来。其次对底层老百姓,特别是特保户低保户的一些补贴,社会保障的夯实,可能也有几千亿左右的规模。再叠加公务员涨薪,整体来讲这些都是对消费端发力的表现。然而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说整体我们的中央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和广义赤字增加个2万亿,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1万多亿是搞建设端的,那就是“两重”项目,重大国家战略基础设施跟安全相关的一些新项目等等。
拓展投资定义外延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第一财经:“两新”方面,从投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你觉得在2025年还会有一些什么样更好的政策发力的方向?
邢自强:其实我是建议还是应该更多地把投资的定义给外延给拓展。比如说过去的投资主要是硬投资,基础建设、工业产能、制造业的提升等等。实质上我们一直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让包括农民工、外出打工人士在内的这些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福利安全网,这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这一块我看到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有很多的描述,试图在地方专项债的用途,中央国债的用途方面,进一步推广。不只是用于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项目,在这些软项目人力资本的投入方面是不是也可以更多的加码?毕竟如果说让农民工在当地城市里面享受到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等,他没有后顾之忧,他可能对他的生产率,对他的长期持之以恒的这种信心是更有增强作用的,这是一种人力资本巨大的投入。
存量调整性机会层出不穷 三大方向或将释放大量投资空间
第一财经:投资还有一部分非常重要,你的之前的文章里面也提到了,像AI机器人、大模型,包括还有绿色能源等等,这些可能会成为未来我们投资一个重要的发力方向是吗?
邢自强:我觉得您刚才总结的特征就是即便这两三年大环境挑战很多,但是中国的体量这么大了,形成了很多产业链的规模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存量调整性的机会还是层出不穷的。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在中国扎根落地,从去年四、五月份我们也撰写了一系列的报告,甄别了这三个方向。
第一就是AI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我们有海量的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老百姓、个人消费者对于这些生态积极的拥抱。中国的AI应用跟消费者结合的比较紧,各种生活场景、娱乐场景等等,这就反映了一旦进入2025年、2026年,我们把它定义为AI的应用落地之年,中国企业往往这方面的优势会重新的显示出来。
第二块则是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和广泛使用,我们测算了未来5-8年至少有800万台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价值4000亿美元。然而现在的问题就是人形机器人一定需要依赖中国比较强的产业链,跟中国比较强的人形机器人上下游零部件的产业链结合起来,发挥规模优势,迅速可以把它的物料成本降到2万美元,下降60%-70%,这样就能算得过来账,就使得人形机器人可以迅速崛起,广泛使用了,这也是中国的产业链的优势。
最后一点就是绿色能源革命,这一块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先发优势,从锂电池、新三样到汽车。我觉得现在的一个突破口,美国新一届政府特朗普他可能对于新能源转型的承诺是比较模糊的,中国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在国际舞台上继续跟那些对绿色能源转型孜孜以求有比较强的承诺的欧洲其他国家深度合作,去解决当前面临的一定的双方关税摩擦等等问题,找到一个互赢的合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夯实中国已有的绿色能源转型的先发优势。
2025年将是走向正循环的承上启下之年
第一财经:我们的投资更要倾向于去促民生惠民生这个领域,更偏向于新质生产力这方面的投资,怎么来预测一下2025年整体的一个投资情况?
邢自强:2025年至少我们三大思维定势有两项已经在逐步的打破的过程中,曙光已现,所以肯定是一个逐步地探索,试图去走向正循环之年。也许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逐步加码这些政策,使得企业的盈利,老百姓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预期逐步迈向正循环的。
所以很显然,2025年处于承上启下之年,但是我们的认知已经深化了。随着大家对社会民生反馈演绎的进一步认识,这种共识会凝聚起来,最终做到像您提到的三大思维定势全线打破,缺一不可,实现经济迈向再通胀的健康之旅。
中央政府可以主动回购去库存 加速楼市止跌回稳
第一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提到了稳楼市稳股市,其实跟其他的比较具体的政策表述相比的话,它的表述很简单。但是这是不是也给我们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未来触发的力度会比我们预期更高?
邢自强:大家在期盼着对于解决房地产止跌回稳问题有什么新招。我想最终还是绕不过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这个过程中能否主动为之,积极承担起处置风险,缩短房地产调整周期的作用。
全世界都经历过房地产大起大落的周期,不是中国只此一家的。但是平均来讲,房地产从泡沫的高点到调整、消化完泡沫进入良性循环,周期大概4-5年。我们现在是房地产调整进入了第四年了,能否比较快的像别的国家一样实现止跌回稳。比如说去回购很多卖不出去的库存,在三十几个省会级的大城市,有人口净流入的城市,把它们改造成保障性住房,实现一举两得。使得我们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工和外出就业人士能居住在保障性住房里面,活得更有尊严。
这些其实都需要中央政府花钱,地方政府去花这个钱算不过来账。成本上不管是运营的费用,还是再贷款的成本,无法覆盖拿过来的这个房子做成保障性住房的租金回报率。只有中央政府把它作为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夯实的一环去做。但这里面就牵涉到道德风险,到底我去收谁的房子,什么价格收?所以综合全球的经验来讲,都需要中央政府动用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比较及时介入去处置这种风险。只要走出了这一步,我觉得房地产市场就能真正实现止跌回稳。
可考虑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第一财经:赤字率的提高,可能会对于房地产止跌回稳会起到多大作用?
邢自强:当前可能在地方专项债等等里面会灵活使用,允许去购买一些土地回购,购买一些卖不出去的商品房,但规模上还是偏小。刚才涉及到的这三大思维定势的最后一项道德风险并没有完全被打破。所以2025年可能会有一些动作,但是力度上还是偏温和,一直到最后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进一步深化,彻底的打破道德风险的思维拘泥之后,才可能采取力度更大的介入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举措。
货币政策在托底经济基础上 继续做好前瞻指引
第一财经:最后再给我们总结一下,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25年如何来体现?
邢自强:那就显示在我们的财政政策的广义赤字要提升,我刚才提到的预期是2万亿人民币,占GDP1.4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的赤字率。其实最近的一些新闻已经部分显示出来在这方面心态的变化了,比如说给公务员涨薪,是一个正向的我们提到的财政政策积极的标志。
在货币政策领域,我想也得承认货币政策在当前的情况下,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托底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央行和相关的金融监管当局可以不断地给大家前瞻指引,把这个话说透。不仅解释今天做了什么,还给大家说3个月6个月之内我想做什么。越有比较清晰的前瞻指引,越能做到使得大家对未来吃定心丸,这些也是监管部门可以做到的。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梁相宜
袁玉立
首席对策 相关视频 00'35'' 完善社会保障福利网 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首席说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软性投资,应该加强。
103 01-19 20:04 01'08'' 国泰君安苏徽:政策积极与出清充分为后续市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科技领域将不断涌现投资机会 28 01-17 13:11 01'14'' 聂天奇: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在促消费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57 2024-12-24 23:42 00'58''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 明年A股会怎么走?还有哪些投资看点? 71 2024-12-16 15:04 00'15'' 倪正东:AI和机器人领域投资火热,成为行业兴奋点和投资重点丨一手 62 2024-12-10 11:2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